区三届人大一次

会议 文 件(十三)

 

海东市乐都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报告

--2021年7月21日在海东市乐都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海东市乐都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海东市乐都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提请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

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区情特点,紧扣“一个同步、两个新突破、三个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推进实施“八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十大工程”行业扶贫,深入落实脱贫攻坚“九大后续巩固行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1234”决战决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清零“摘帽”百日冲刺、脱贫攻坚“补针点睛”、扶贫领域“三保障+”清零大排查等专项行动,高效完成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工作,顺利实现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清零、14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798户29663人如期脱贫,谱写了我区在减贫史上的辉煌篇章。五年来,安全饮水、交通道路、安全生产生活用电、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网络通信全部达标,实现全覆盖。建立金融服务档案8781户,累计发放“530”扶贫小额信贷1546户6463.2万元;成立141个贫困村扶贫互助协会,注入资金7050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4亿元,切实保障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建成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区级三级物流中心和 141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点,应用推广5560人次,累计销售额达3145万元。完成104个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除易地搬迁村外所有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全覆盖。累计投入各类产业发展资金6.8亿元,重点实施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个体经营、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项目6大类55项多元化产业项目。卯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富硒大蒜、瞿昙镇国际滑雪场和李家壕大樱桃4个产业园及9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成,辐射带动全区5242名贫困人口增收,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全覆盖。坚持易地搬迁群众“唱主角”,累计投入15亿元,共搬迁16个乡镇160个村6901户22561人。重点实施了七里店、梦圆居安置点配套商铺商业租赁后续产业扶持项目、乐都区中坝乡泉脑等七村易地搬迁食用菌标准化出菇车间后续产业发展项目、高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旅游项目。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六减”“四优先十覆盖”“先住院后结算”及“一站式结算”服务等优惠政策,全区符合条件的群众已全部办理慢病就诊卡,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就诊减免12.5万人次,减免费用60.8余万元,投入帮扶资金2.1亿元,精准实施产业、助医助学、劳务协作等五大类53个项目。其中,建设实施的引胜沟东西部协作农业产业园和无锡海东援建学校项目成为东西部协作典范项目。“一脱贫”如期实现,“两翻番”提前完成,“四实现”成效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五年来,综合实力迈上更高台阶。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全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取得了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重大战果,牢牢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保持在全市前列,发展质量与效益双轮驱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跨上百亿元台阶,“十三五”末,全区实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2.7亿元,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速8.1%,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和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大幅跃升,固定资产投资2015-2020年增速16.8%。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2亿元,2015-2020年均增长6.9%,稳居全市前列。城乡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3443元提升至22149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654元、12869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43.4%、51.9%,城乡收入比例缩小为2.62:1,优于全市水平。

五年来,产业发展呈现更优结构。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4.4∶47∶38.6调整为2020年的15.2∶34.5∶50.3,总体呈现“一稳二优三增”的特点。现代农牧业趋优增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作物总播面积57.1万亩,粮油菜总产量82.4万吨,“蔬菜大县”“全省菜篮子基地”重要地位不断巩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7万吨,畜禽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成高标准农田7.1万亩,高效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果樱桃、藏香猪等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我区获批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成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2个,乐都果蔬产业园成功获认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家合作社荣获“国家合作社示范社”、9个村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一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11.4亿元跃升为2020年的17.1亿元,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新型工业发展动力强劲。“高新轻优”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工业园区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水泥、玻璃、铁合金等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改造进度加快,装配式建筑、高端装备制造、总投资6.2亿元的光电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实力不断扩大,旭格、广虹、米耀、鼎智、伟讯等10家光电企业和中钛青锻相继建成投产,总投资4.5亿元贵强锂离子、总投资0.5亿元的鹭江光伏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已现雏形。中小微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总投资3.8亿元的中小企业园二期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功能显著提升。第三产业高歌猛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化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多点开花,深入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计划总投资11亿元的瞿昙寺景区建设基本建成,总投资0.9亿元的卯寨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领头雁”。总投资16.5亿元的扎碾公路获评青海最美生态公路,成为生态旅游靓丽名片。凯博、万枫、乐悦智能等星级酒店相继建成。成功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荣登“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国太极拳(剑)交流活动、“青海年•醉海东”等重大文旅活动成功举办,“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知名度显著提升。旅游带动经济潜力大幅释放,到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2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总投资0.8亿元的贵强物流园、华为大数据中心、总投资5亿元的海东假日广场等项目建成投运,服务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五年来,城乡一体展现更美面貌。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并重,大力实施“拓展、改造、提质”城市发展战略,大手笔、快节奏推进“海东首府”城市建设,建成核心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容”至27.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累计改造棚户区8002套、1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实现清零。下教场东西片区、水磨湾片区、东门巷三角花园片区等重点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征地面积1400余亩,城市“首府”发展空间更加充裕。海东市群艺馆、图书馆、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全部建成投用,总投资6.5亿元的海东湟水大桥、总投资0.2亿元的朝阳阁、总投资6.3亿元的海东市体育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基本完工,总投资2.6亿元的朝阳山公园景观绿化、总投资3.9亿元的南凉遗址公园、总投资13亿元的三河六岸湿地公园、城市停车场、污水管网等一批市民关心、事关长远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顺利完成,总投资32.7亿元的唐道.时代风尚商业综合体、总投资9.1亿元的中天璟园、总投资8亿元的观澜世家、总投资6亿元的碧桂园、总投资10.1亿元的萨尔斯堡、总投资8亿元的上亿广场等一批高品质房地产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加速推进,海东“首府”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总投资2.8亿元的高庙、寿乐、瞿昙美丽城镇以及2个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村全部建成,功能完善的集镇和宜居宜游的乡村新形象逐步形成。狠抓农村人居环境“四清一改治十乱”整治工作,总投资2.6亿元的“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观,“创建卫生城市”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海东“首府”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

五年来,基础设施取得更大进展。路网体系持续完善,滨河北路等8条城区道路建成通车,“内通外联、七横七纵”的交通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聚集辐射能力大大增强。乡镇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村道硬化均实现全覆盖,乡镇、建制村通车率均达100%,“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示范县,有效经验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总投资48.6亿元民小公路、总投资16.5亿元的扎碾路建成通车,总投资21亿元的乐都至化隆公路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朝阳大道、南凉路等20余项城区内道路新改建工程全部完成,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相继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总投资5.7亿元的杨家水库、总投资2.2亿元的北干二期、防洪堤建设、总投资0.5亿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湟水河道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水利及配套工程,修建各类管道849.6公里,蓄水池178座,引水口26座,彻底解决了19个乡镇和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7.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应对了2018年海东市罕见雨洪灾害。总投资1.89亿元的城市管廊、总投资0.7亿元的老城区道路改造及景观整治、总投资0.4亿元的滨河北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工程建设完工。总投资0.8亿元的城市老旧小区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持续推进。建设完成总投资2.5亿元的高原美丽乡村127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9180户。持续推进“送暖工程”,川水地区天然气基本实现全覆盖。着力开展电网改造升级、电力线路入地工程,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电网结构大幅改善,同网同价基本实现。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一体化,实现4G信号和光纤宽带全覆盖。全省首个PPP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

五年来,生态文明达到更高水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开展春秋两季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三绿”建设卓有成效,上北山、杨宗、药草台3个省级森林公园、瞿昙镇省级森林城镇和卯寨省级森林乡村创建成功,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化档次明显提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7%。制定《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年)》,补植补种各类苗木45万株,累计恢复面积达2000余亩,水磨沟矿山生态公园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成为全市生态恢复整治样板工程。总投资2.6亿元的蚂蚁山公园景观绿化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湟水规模化林场等生态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西起高店镇湾子村、东至老鸦峡约47公里可视范围内山体绿化及高速路出入口东西侧及两侧沿线景观绿化工程。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两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观。总投资0.8亿元的湟水河流域引胜沟支流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持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5%。43项河道流域问题全面完成整改,湟水河老鸦峡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下降,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矿山修复全面启动,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率先建成全省首家矿山管理数字化监控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成为全省首家砂石绿色示范矿区。

五年来,民生福祉取得更多改善。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理念,倾心倾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财政总支出稳定在76%左右,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在全区3个易地搬迁点就业服务站,顺利完成建档立卡户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落实《青海省政府关于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实行15年普及教育的实施意见》“3+9+3”计划,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山村幼儿园计划优秀试点县”称号,成为国内实现0-6岁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全覆盖的5个县区之一,“幼有所育”早教模式创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新典范,教育事业重振辉煌的基础持续夯实,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8.9%、99.1%。总投资1.19亿元的贾湾学校、总投资1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总投资0.28亿元的瞿昙镇徐家台学校、总投资0.8亿元的乐都区第七中学、总投资1亿元的朝阳中学、总投资2.2亿元的海东市高级中学、总投资0.5亿元的各类幼儿园等相继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紧密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医疗救治、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大胆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样板,总投资0.2亿元的妇幼保健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及社区服务站、海东市三级医院等项目完成建设,全区6826名老年人享受了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区有馆、乡有站、村有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百县万村示范工程”应急广播系统覆盖15个乡镇。进喜公园、同乐公园等一批休闲公园的建成极大方便了市民的休闲生活。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累计救助保障困难群众达5.6万人次。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8%、99.2%,贫困人口参保率均达100%。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

五年来,改革开放积蓄更强动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行政审批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一网通办”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4%,企业开办时间缩短2天,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和办照环节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增加,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确定为全国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全区354个行政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称号。深层次推进新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成诚信教育示范基地7个,评定信用乡(镇)10个、信用村175个。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率先成立乡镇监察办公室。党政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医保局正式挂牌成立,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264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区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带动医改惠民、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有效落实。有效化解隐性债务1.7亿余元,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青洽会、西安·青海(海东)高原绿色商品大集,有效促进了区域合作交流,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

五年来,社会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七五”普法等工作,全区干部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荣获“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青海省“七五”普法中期评估先进区、海东市“七五”普法优秀区等称号。组建成立区级人民调解中心,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99.8%,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清行动”圆满收官,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连续5年命案破案率100%,社会治安有效净化。出庭应诉率高出省定标准9个百分点,全区呈现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持续深化反腐倡廉,加强源头治理,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优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探索打造了“七色服务”“五个一”工作模式和“百步工作法”,编织社区自治共治网,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而致贫返贫问题。大力推进350兆数字集群无线对讲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等精细化改造提升工程,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立体化社会管理体系成效初显。公共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区特种设备实现零事故,荣获“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100%,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职能统一、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全面建成,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全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全区各族儿女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经济总量迈入百亿行列。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努力作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贡献,奋力书写新时代新乐都建设新篇章。

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在区委区政府长期艰苦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取得,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二、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上半年,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二届十次全会工作部署,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比例大幅提升,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继续得到较好保障,积极变化累计增多,复苏态势持续向好。预计二季度全区完成区域生产总值(GDP)51.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8%左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左右。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1-6月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9%左右。完成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8%左右。

(一)重点项目推进有力。2021年上半年,我们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将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投资方向和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和项目布局,确保了项目有序滚动发展。2021年,我区计划实施项目225项,总投资532.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31.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7项,计划投资69.8亿元;新建项目148项,计划投资69.7亿元)。今年,市级下达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5%目标任务,完成投资81.7亿元;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同比增长47.9%。重点项目建设情况:12项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6.4亿元,其中包含省级重点项目1项(乐都区荣泽高端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主要实施了总投资5.1亿元的弘育30万头只商品猪生产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海东市健康养老示范社区一期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贾湾中心学校、总投资32.7亿元的唐道·时代风尚商贸综合体、总投资6.2亿元的工业园区光电产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乐都凤山新城文创中心、总投资1.6亿元的乐都区容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总投资3亿元的乐都区荣泽高端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总投资2.9亿元的分散式风电项目、总投资3.66亿元的海东建材家居装饰城项目、总投资2亿元米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只智能移动电源项目;总投资8亿元海东市上亿广场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情况:2021年争取下达我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6项,总投资0.5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0.4亿元,争取以工代赈项目3项,为总投资352万元的七座桥梁一个涵洞项目、总投资485万元的高店镇生态养殖场道路、总投资470万元的共和乡虎林村至桦林村公路;争取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项,为总投资1074万元的兴达超市家属院等7个老旧小区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399万元的五二厂老旧小区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70万元的耀华金鼎玻璃厂廉租房配套设施改造项目。房地产建设方面: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31.53亿元,主要开工建设了总投资8亿元的上亿广场建设项目,推进实施了总投资32亿元的唐道.时代风尚商业综合体、总投资6.5亿元的紫金花苑三期、总投资5.2亿元的荣盛绿洲、总投资9.2亿元江山赋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元公园壹号一期二期、总投资6.1亿元的中房海东萨尔斯堡、总投资8亿元的观澜世家等项目。

(二)城市品位持续提升。牢固树立首府意识,始终坚持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核心区建设理念,积极融入西宁—海东都市圈和兰西城市群建设发展格局,持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使乐都更加现代、更有味道、更显活力。按照“品位提升、形象提优、功能提质”的要求,坚持大手笔、大举措、大投入,多做显山露水、治山理水的文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承载力、繁荣城市经济。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停车、雨污分流管网等基础设施。主要实施了总投资32.7亿元的唐道.时代风尚、总投资8亿元观澜世家、总投资8.5亿元的天澍城、总投资9.3亿元的壹悦府一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0.8亿元的高庙美丽城镇项目以及总投资0.4亿元的寿乐美丽城镇基本建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五二厂家属院、兴达超市家属院、农行家属院、烟草公司家属院等18个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大力开展城市“微改造”,完善停车场、公共照明、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停车场、绿化、室外雨水管网、路灯、市政府周边、李家庄周边、凯博酒店周边建筑风貌改造等核心区重点项目,提升城市颜值。引进一批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切实增强核心城区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人口、经营主体集聚,畅通生产、分配、物流、消费各环节,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拉动经济绿色健康增长。

(三)社会事业稳步实施。教育布局持续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对准需求和目标,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总投资1.1亿元的无锡援建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套已全部完工,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贾湾学校、七里店中学、文化街小学、团结路小学、区第五、第六幼儿园等扩建工程有序进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791人(退休人数9397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551人,被征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10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45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76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153人。全区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231971,参保率达98.6%,已完成全年参保目标任务,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10277人,参保率达60.8%,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86人,参保率达7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1%以内;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第一剂次146191人,完成第二剂次接种任务104354人,全部完成省市既定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整装再赴新征程,重任千钧惟担当,截止目前,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创造性地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实现“首战告捷”。

“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随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开启,我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改革开放深化期“四期叠加”的特点。国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两新一重”建设、加大四省涉藏工作支持力度、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援青等国家战略,省市“五个示范省”、西宁—海东都市圈、“五个新海东”的政策机遇,都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海东市乐都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奋力打造“河湟生态文明典范、魅力首府城市、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全省先进制造承载区、河湟文化旅游名城、美丽幸福宜居家园”六张名片,推动乐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基本破解。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核心区地位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乐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国之重器“大压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湟水河综合治理达到新水准,国土绿化取得更大成就,生态环保理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乐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河湟文化知名度整体提升,河湟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引领功能明显增强;教育、卫生、人才、体育等事业充分发展,文旅、避暑、康养等产业繁荣发展,全省基础教育基地、全省医疗健康养老基地日益凸显;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基本达到全省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44.0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美丽城镇建设覆盖率达到95%,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兼顾发展需求和实现可能,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地方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五年将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河湟生态文明典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两端发力,以中心城区、湟水河、南北山为重点,强化蓝绿本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沙治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防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构筑河湟生态文明典范。加强国土空间衔接与管控。充分衔接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精准把握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平衡点,融入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与西宁、平安、民和、互助等市县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方面形成衔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三区三线”用途管控,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三类空间用途转用管理,实现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扎实开展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问题图斑整改工作,对整改不达标矿山企业进行停产整顿,限期彻底整改,积极构建生态优先,矿地和谐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格局。提升城镇空间品质。统筹城镇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扩增城市停车空间,推进新基建、公园绿地建设和主城区景观提升工程,加速“一园两区”产业集聚,加强城镇风貌管控,提升城镇宜业宜居品质。加强流域、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建设。坚持“以水为脉、净水于野、利水循环”的原则,加快推进生态滨河湿地、生态堤防、生态岸线、水系联通等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打造乐都绿色生态水网,助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大力实施总投资13.3亿元的湟水河景观轴整治、总投资0.8亿元的引胜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投资0.97亿元的岗子沟生态保护、总投资0.6亿元大地湾国家湿地公园、总投资0.8亿元的三河六岸水系公园、总投资2.1亿元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总投资4.2亿元的山洪沟治理、总投资4亿元的北干渠二期乐都境内田间水利配套、总投资2.5亿元的乡镇水源地保护建设等一批水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湟水河、引胜沟、岗子沟、大地湾等重点河道、沟道、湿地生态养护管理,定期开展运行维护和景观升级工程,保障全区生态水系安全。完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建设。以“三绿”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档升级行动,厚植乐都绿色底蕴。加强生态涵养区水田路林综合治理,锲而不舍推进总投资0.1亿元的南北山绿化养护管理、总投资11.8亿元的湟水规模化林场、总投资19.1亿元的天然林资源保护、总投资37.7亿元的森林公园建设、总投资0.5亿元的三北防护林、总投资61亿元的山体绿化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提升涵养水土功能,力争将上北山省级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加强森林草原管护,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森林康养基地,释放乐都生态经济潜力,实施以城镇建设为核心,祁连山、拉脊山两山为屏障,湟水河、引胜河、瞿昙河、大峡、老鸦峡、仓家峡、盛家峡为辐射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高标准打造“一心、两山、三水、四峡”绿化格局,着力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4.03%以上。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着力巩固提高环境质量,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水系连通、水库清淤等一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0.8亿元的湟水流域引胜沟支流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工程续建项目,实施总投资0.8元的湟水河景观轴综合整治、总投资1.5亿元的湟水流域大地湾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0.1亿元的城区医疗废水治理、总投资0.1亿元的加油站周边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总投资0.9亿元的2021年乐都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姜湾村等12村)、总投资0.65亿元的乐都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0.4亿元的高原美丽乡村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项目、总投资0.2亿元的乐都区寿乐镇马家湾等九村村庄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总投资0.1亿元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让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突出绿色发展、特色彰显,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文旅融合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业态为补充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势能、注入动能,加快实现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高、新、轻、优”工业发展方向,以“资源集约、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主线,按照产城融合、多元化发展的理念,依托现有的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工程、绿色建材发展工程、电子产业提速工程、新材料产业建设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和园区发展支撑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以国之重器“大压机”为引擎,引进装备制造的高端技术,重点推进中钛青锻“年产4万件钛合金及高温合金挤压、模锻专线升级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持续稳定推进一平方米以下钛合金锻件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国防装备部件、大型船用动力系统部件、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军民两用飞机框梁类部件、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用大型锻件、新型火电机组大口径厚壁管道等产品深加工,加快实施贵强新材料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园三期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园二期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业园西区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提升整体配套服务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全省钛合金产业聚集地、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高端材料制造基地和电子产业核心集聚区,成为海东市打造青海省现代产业重要承载区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健全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依托北干渠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构建以“八园一场五基地”为核心的“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农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以蔬菜、马铃薯、富硒大蒜、富硒长辣椒、大果樱桃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重点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富硒蔬菜基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断扩大蔬菜的生产规模,重点开发富硒黑蒜、马铃薯、富硒燕麦等系列产品,打造富硒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弘育、荣生、益邦等9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为依托,新建清真牛羊屠宰场、牛羊产品交易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各1处。加快发展青贮、黄贮、预混料及全价等饲草料,不断引进和研发优质、高效、专用的生态饲料技术,重点发展秸秆饲料、预混饲料、精饲料、富硒肥及复绿铃生物源药肥加工等项目。持续巩固提升“蔬菜大县”“全省菜篮子基地”重要地位,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区山有魂、水有灵、文有脉的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具有河湟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塑造“河湟古都•人文乐都”形象,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施文化传承计划,让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全面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领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引领河湟文化传承发展,着力打造河湟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建成更具时代魅力的河湟文化旅游名城,依托全域三河六岸山水格局、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和村镇体系现状,构建“一心、两轴、一环、两板块”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打造湟水河沿岸河湟民俗文化体验游、南山民俗文化游、北山生态休闲观光游和南北山大通道自驾游共四条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实现与全省“三大景观廊道”文化旅游互联互通,建成河湟旅游名城。提升仓家峡、央宗寺、下北山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青海年醉海东”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河湟文化艺术节、梨文化艺术节、环湖赛等文旅活动和农旅活动常态化举办,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乐都文化自信、品牌自信、团结自信、发展自信。充分发挥富硒特色农业优势,发展壮大洋芋花海艺术节、沙果文化艺术节、樱桃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打造特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品牌。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魅力首府城市。

围绕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和“两新一重”建设机遇,紧扣“提升乐都首位度”总体目标,实施“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区功能、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个策略,优化城镇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动乐都—平安同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力打造兰西城市群中部魅力首府城市。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成为海东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核心支撑。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把以人为本、绿色生态、文脉传承、集约高效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片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西融、东联、南拓、北跨、中优”为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核心区、新城和集镇功能。建设生态宜居首府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存量提质改造,城市品质提升,深入实施《海东市乐都区“十四五”旧城改造征地拆迁规划(2021—2025年)》,增强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首府城市品质。争取“城市双修”项目,高标准改造北门路等老旧街巷,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善老旧小区停车、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推进旧住宅电梯加装。以海东市党政机关搬迁至乐都为契机,大力推进首府城市建设。对引胜沟口片区(沙坝、下李家片区、康乐新村、秦剧团、引胜沟八家村片区、徐家沙沟片区及东庄、后营、黄家片区)、瞿坛沟口片区(卷烟厂周边)、桥北片区(党校周边片区、北门桥以南片区、火巷子片区、南门台东片区、城隍庙片区、城中西门东片区、河门村新庄(狗庄)片区)、西大桥以西片区(李家片区、七里店片区)、高铁以南片区(熊沈家周边及零星、高速公路以南片区)共五大片区核心城区征地拆迁工作,利用国开行融资资金,多渠道扩宽融资。分功能片区精心开发,发挥地块区域优势,有效谋划项目,结合项目融资,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利用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融资贷款资金,积极储备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和2021年第一批重大融资推介项目;加快建成三河六岸水系景观、河湾金融商务中心、健康医疗城等重点片区,实现城市功能再完备、再提升。加快推进总投资0.6亿元的海东市民广场、总投资4亿元的海东会展中心、总投资4亿元的青海农展馆、总投资2亿元的农业科技园提档升级、总投资2亿元的海东市妇幼院、总投资2亿元的人民公园、总投资4亿元少年宫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三水、四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新基建、公园绿地建设和主城区景观提升工程,打造绿色滨水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以“安全畅通、补齐短板、高效利用、智慧融合”为目标,着力构建以交通建设为纽带,开拓交通运输发展新空间;以水利固基为基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能源结构自调优化,推动能源利用现代化建设;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到“十四五”末,逐步形成以交通强区、水利固基、能源保障、信息化提升为引领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畅通综合交通网络。以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智慧交通,加快109国道改扩建、乐化高速等项目建设,争取省厅市局代建京藏高速公路西出口、民小公路乐都东(大路村)连接工程、民小公路乐都西(大地湾)连接工程,不断提升区域快速路网通达度,有效解决交通瓶颈。“十四五”期间,拟建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共13项,道路里程约364公里。加快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总投资61.8亿元兰州经西宁至青海湖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乐都段),提升乐都枢纽功能。大力发展城乡客运,深入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城区与周边各乡镇的道路客运实施公交化运营,“十四五”期间,拟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152公里,便民桥梁及涵洞建设2130延米/85座。新建二级客运站乐都区汽车东站,行政村首末站325个,停车场4个(大地湾1号停车场、大地湾2号停车场、水磨营停车场、贾湾停车场);实现行政村简易站和招呼站覆盖率100%。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全力补齐水供给、水防御、水生态、水文化、水信息、水管理“六个短板”,结合城市供水及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总投资20.2亿元的水利引黄济宁工程、总投资4亿元的北干渠二期乐都境内田间水利配套、总投资2.5亿元的南门峡水库—至河湟新区配水厂—杨家水厂连通工程、总投资1.2亿元的全区浅山区节水灌溉工程36处(包括北干渠乐都境内配套)、总投资1.3亿元的湟水谷地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7亿元的大麦沟水库、总投资1.1亿元的羊官沟水库、总投资1.8亿元的下水磨沟水库及总投资6.5亿元的杨家水库配套供水等工程。打造“多源联调、丰枯互济”的水源调配体系、“集约高效、运行良好”的农村厂网体系以及“储备充足、调度灵活”的应急储备体系,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大力实施总投资10.5亿元的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国家试点工程水利配套、总投资6亿元的南北山(瞭高顶片区)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总投资0.6亿元的大峡口至峰堆南片区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总投资2.5亿元的水源地保护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总投资0.4亿元的乐都区湟水河北岸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3.3亿元的湟水河乐都主城区段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投资0.8亿元的湟水河乐都段河道治理工程(大峡桥至水磨营)、总投资3.4亿元的三河六岸水系公园建设和总投资40亿元的乐都区扩水增湿生态水利工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乐都特色的水利绿色发展之路,发挥政策性银行引领作用,利用亚行贷款项目,持续完善我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为打造海东首府城市提供坚强保障和支撑。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粮食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肉、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十四五”期间,全区农作物耕地面积稳定在49.6万亩,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6.5万吨以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围绕全域旅游环线、特色小镇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培育新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促进多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卯寨、引胜沟、南凉土族园等休闲乡村旅游基地;寿乐、瞿昙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着力推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总投资2.9亿元的引胜沟绿色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9亿元的北山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7亿元的乐都区特色果蔬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2万亩油用牡丹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2亿元的青海荣泽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扩建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海东市富硒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0.7亿元的乐都喜迎门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果蔬产品分级包装仓储冷链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7亿元的圣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温室大棚配套设施完善更新及仓储和包装房间建设项目、总投资0.6亿元的青海乐都恒源饲料有限公司饲草料加工及储备项目等。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建设总投资0.1亿元的“戏曲进乡村”工程、总投资2亿元的鄯州民居文化生态园项目,推进总投资0.2亿元的瞿昙镇卧龙谷景区体育公园、总投资0.6亿元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建设项、总投资2.2亿元的乡镇中心学校足球场建设项目、总投资0.1亿元的弓箭制作中心及射箭体验馆等项目。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构筑乐都乡村精神高地,到2025年,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率均达到60%。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聚集提升、融合城镇、特色保护、搬迁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村庄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美丽宜居、特色经济繁荣的高原美丽乡村。全面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以“四个不摘”为根本遵循,持续开展“一对一”扶持活动,全力防止脱贫群众再返贫。结合实际,2021年-2022年先行推进实施1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五)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引领双轮驱动,以项目为带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消费扩容回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重大战略部署。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创新市区两级沟通协调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激发资源要素潜力和经营主体活力,拓宽我区经济业态和发展方向,释放首府城市发展潜能。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挖掘消费增长新潜力。注重培育夜间经济、体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消费形态,建立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借助中国(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兰西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搭建我区各类特色产品出省平台,融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发展,打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聚焦我区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生态环保等社会民生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兰西城市群中对用地需求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主动疏解西宁市区域生产性物流功能,引入一批有助于产业链延伸、激发乐都资源禀赋的绿色企业和品牌企业,助力打造全省战略新兴产业承接基地。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水源涵养地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4.9亿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3.3亿元的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1亿元的流域防洪减灾建设工程、总投资7.1亿元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总投资2亿元的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五型”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在全社会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涉企政策落实机制,实行政策兑现“落实到人”,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免费的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保姆式”“贴近式”跟踪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电子证照库建设和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加速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市场监管信息互通互换。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弘扬诚信文化。依法推进信用信息采集、公开、共享、应用,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约束联动机制,畅通守信绿色“通道”,完善失信约束惩治措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聚焦民生靶向发力,建设美丽幸福宜居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均衡化、多样化、高品质的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教育复兴计划,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就业创业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建成美丽幸福宜居家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实施教育复兴计划,深入贯彻落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让适龄儿童少年完整接受义务教育,持续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主要实施总投资0.4亿元的乐都区洪水镇中心学校、总投资0.6亿元的城镇第三完全小学、总投资0.9亿元的凤山中学、总投资1.2亿元的水磨营中心学校、总投资0.6亿元的南凉小学、总投资0.6亿元的深沟小学、总投资0.6亿元的九哈家完全小学、总投资1亿元的雨润初级中学、总投资0.5亿元的八里桥完全小学、总投资0.9亿元的深沟初级中学、总投资0.4亿元的七里店中学、总投资0.2亿元的团结路小学、总投资0.2亿元的瞿昙镇徐家台小学等重点项目,重点实施总投资0.5亿元的乐都区10所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总投资0.4亿元的乐都区桥北学校等4所幼儿园改造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建设成全省基础教育基地和全省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培育壮大“乐都高原电建、蒲台水暖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引领和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支持发展快递、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9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推进“健康乐都”建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优化调整医疗布局,大力实施总投资0.6亿元的区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总投资0.6亿元的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总投资0.1亿元的乐都区疾控中心业务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0.1亿元的中医院高店分院等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推进碾伯、岗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店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升级,建设全省医疗健康养老基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设施提升,实施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个)、100个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智慧社区、地名标牌制作安装等项目;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万人。开展人社信息化创新提升攻坚行动,推进人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8个、农村互助幸福院262处、“公寓式”老年颐养院3000户、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着力推进“双万”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建立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现代化服务质量水平,建成全省医疗健康养老及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城市。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乐都。

维护安全是保障发展的底线和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大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力度,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区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乐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常态化,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国家安全战线党的建设,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加大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力度,落实政府违规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加强债务风险评估、统计、监测,坚决遏制和化解隐形债务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快弥补健康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实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基础信息管理建设工程、消防应急救援设备、区级救灾物资仓库扩建、重大危险源智能监控、应急装备工程等。深入推进法治乐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大力推进乐都区派出所业务用房、乐都区看守所业务用房、乐都区高庙法庭、乐都区司法所建设和检察院搬迁等建设项目,加快补齐司法保障。加大涉访违法行为处置力度,遏制“以闹求解决,以访谋私利”等现象。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树立“首府意识”,开展人文乐都“靓”城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高标准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关系稳定发展的战略任务,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探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手段和方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使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深入人心。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勇毅担当、狠抓落实,奋力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乐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