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乐都工业园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增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统筹协作步伐,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更高层次、更优质量加快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八个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海东市乐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一个同步”“两个新突破”“三个上新台阶”奋斗目标,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 clear="all" style="page-eak-before:always">

实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围绕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固树立“城市理念”,着力实施“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城市崛起、项目带动”五大战略,大力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动能,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融入兰西经济区(城市群)、西宁海东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海东市核心城区和“全省职业教育基地”“全省医疗健康养老基地”“全省河湟文化旅游基地”,实现兰西城市群主轴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崛起,奋力开创新时代乐都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奋斗目标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前列;工业经济量和质双重跃升,形成工业经济支撑区域发展的新动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为全市样板,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新形象塑造彰显,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三绿”建设深入推进,打造全市核心绿洲;城乡路网全部互联互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发挥;打赢脱贫攻坚战,现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牢固树立城市理念,在思想解放、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以“站在乐都看乐都、跳出乐都看乐都、面向未来看乐都”的思维和眼界,突破长期以来将乐都作为小县城或农村地区的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加强与先进地区横向比较的紧迫感和进取意识,努力在思想上争先、工作上创优,做到发展理念、思想观念先转一步,优化结构、产业升级、项目引进、城市建设先行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城市理念推进各项工作。城市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对外形象的“名片”,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快慢的核心主导力量。今后,乐都将是全省第二大地级市核心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牢固树立城市理念、城市意识,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坚持用新理念、新思想,以现代城市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强化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惠民生的意识,努力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以服务城市发展和生产生活为导向,坚决杜绝低水平招商引资、低档次项目建设、低效益产业扩张,坚决避免粗放式用地、低标准配套,坚决根治脏乱差现象,城市发展不断迈入现代化水平和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开创乐都发展新面貌,加快实现由县城到地级市核心区的全面跨越。

强化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增强忧患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加强新时期新时代政策发展研究和思想理论学习,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矛盾面前不绕道、困难面前不低头,撸袖实干、敢作敢为、奋勇争先,不断在破解发展难题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促进发展,汇聚“人人干事创业,事事都为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精神风貌,勇扛改革发展大旗,共同把乐都的事情办好办实。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凝聚全面改革开放的强大共识,用超常规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提高工作标准和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把上级精神、外部实际与自身状况紧密结合,实现错位发展、协同联动,不断厚植发展新优势,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进行转变。持续抓好重点改革事项落地,积极破解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着力汇集更多优质资本、优势产业、优秀人才,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市场有序有效,企业更有活力。持之以恒深化“放管服”改革,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经济增长的“加法”,推行“最多跑一次”“一次能办完”、简化手续等做法,方便市场快速准入,认真推进教育、户籍、司法、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二)始终把握好城乡规划建设关键环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上走在前列。

以加快海东市核心区建设和实现兰西城市群节点快速崛起为目标,始终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建设关键环节,将地域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特色性体现在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田中有城,城中有林,林中有景,山水相连的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有效规避“虹吸”效应,以城市的本质特色崛起,带动乐都城市活跃活力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宜居”的地级城市核心城区和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核心区。

强化片区开发。按照轻重缓急、梯次推进原则,稳步、分层次、分重点、分片区推进拆迁工作,加快零星、遗留的和影响城市景观的拆迁任务。以统筹推进河湾商贸集中区、城中、站前、南门台等19个片区开发,全面完成旧城区改造。2018年启动实施三河六岸、职教城(一中分校北地块)、河湾、城中西门、河门村、下教场、东门巷、蚂蚁山(康乐新村)8个片区开发,2019年启动站前商务区、七里店、高速出口(西)等6个片区开发,2020年启动剩余片区开发,全面改善郊区、小街小巷“半城市化”现象,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到2020年末,完成5500192.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2018年、2019年分别每年改造200070万平方米,2020年改造150052.5万平方米,使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筑面貌焕然一新。

加快城市建设。加强规划管理,严格规划落实,强化城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好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对主要地段建筑物或标志性建筑物和郊区村民住宅建设进行严格审定,确保建筑体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基础上,保留和彰显乐都地域特色文化和符号,在提升城市美观和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灵气和秀气,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城市总体品位。积极发展低密度、大空间绿色建筑,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材料,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着力增加城市绿地游园,以湟水河为主干线,围绕海大一号桥,巩固提升大地湾湿地公园;围绕水磨营大桥区域,在“三河六岸”片区规划新建2个人工湖公园,着力打造城市天然“绿肺”;以城区8公里湟水河两岸滨河路等现有资源为基础,通过改扩建并举,打造乐都滨河“外滩”,满足市民就近生态休闲需求。加快朝阳山市政党政机关核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以市政党政机关驻地为中心,以南凉路为轴线,进一步完善周边城市配套功能,确保市级党政驻地搬迁按期完成。

加快路网建设。以升级改造国省道干线、提档升级县乡道、发展运输节点枢纽、完善内部路网结构、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主,积极拓展和打通通往周边县区的重要省际通道,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主骨架,集中力量解决断头路、瓶颈路等疑难问题,全力打造“内部循环、对外便捷,南北畅通、东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城乡交通路网建设项目186项,建设总里程1065公里,完成城区道路建设项目15项,建设总里程62公里。重点实施好109国道拓宽、京藏高速东西出口互通工程、乐互高速、乐化高速、城区主干路网互通立交、南北山大通道等“环状”重点交通骨干项目;加快“凤山新城”特色小镇、站前片区等片区道路和引胜路、农中路、南凉路、祥福路、繁荣路等“网状”城区交通互通重点工程建设。到2020年,城区连接新城和老城所有断头路全部打通,全区交通路网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外环内网”大交通格局构建完成,形成互联互通、快速便捷的城际交通通道,有效缩短区域城市间时空距离,实现交通服务“同城效应”,打造“畅通乐都”。

加强城市管理。巩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成果,将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创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加大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以道路为载体的各类地下管网、架空线缆、箱体的同步整治,实施空中线缆入地改造,全面提升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水平;强力推进城区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突出整治东门巷、火巷子、碧水园等重点区域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及门头牌匾等乱象。在城区重要节点、重要区域和重要部位,实施城市亮化提升工程。开展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水系景观走廊。大力开展治乱、治脏、治污、治堵,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行动,实现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达到省内领先、市内示范水平。全面实施《海东市乐都区城市管理五年行动计划》,启动“智慧城管”管理模式,规划新建一批停车场、便民市场和公厕等便民设施,着力改善市政基础设施环境,重点加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疏解,科学合理调度城区和过境交通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模式,有效疏散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强化土地管理,以打击违法用地为突破口,聚焦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等行为,集中开展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坚决杜绝新增违法用地,彻底消除存量用地。坚持全域管理,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违法广告、彩钢房整治,辖区内违法广告、彩钢房等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在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到202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农业现代化平均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由起步阶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依托乐都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规划引导,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据地域资源特点,突出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乡土文化等优势,精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到2020年,重点将高庙卯寨、碾伯下寨、瞿昙药草台等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旅游示范点,将高庙、寿乐、峰堆打造成彩陶小镇、乡村休闲小镇、“中国土豆之乡”。大力实施“‘一村一品’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一村一品”村、镇培育打造乐都长辣椒、大果樱桃、紫皮大蒜、藏香猪、绿壳蛋鸡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逐步推进“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乡一业”拓展。每年打造12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7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示范点项目建设,2018年实施寿乐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瞿昙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到2020年,川水乡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大力开展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有效串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产业环节利益主体,保证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增收链,促进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借助无锡市惠山区对口帮扶契机,开展与惠山区乡镇结对帮扶,提升乐都乡镇发展水平。

加快农业向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高质量发展道路,巩固提升乐都农业大县基础地位,增加在全省“菜篮子”“果盘子”中的份量。园区提升方面,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引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本要素设施配备建设,大力推动设施农业、标准种养业、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生态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园区农业提质增效。在高店产业聚集区建成富硒产业园和农产品小微企业加工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实施好荣泽生物有机肥扩建、泓辉食用菌生产、振旺千头藏香猪规模养殖、容生肉制品生产、生猪生产线和牛羊生产线等项目。积极促进三产融合,主攻精深加工,通过培育、扶持、引进龙头企业,将乐都长辣椒、杂果、牛羊猪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力争通过三年建设,打造青海高原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最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最大的农畜产品物流基地,未来三年蔬菜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达三分之一以上。特色农业建设方面,依据地域不同特点,在川水沟岔地区以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为重点,打造特色果蔬产业带,北山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南山地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提升全区农牧业整体发展实力。以乐都藏香猪、肉牛羊、绿壳蛋鸡等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建设专业繁育基地2家;加大优质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建成马铃薯单产不低于2500公斤的万亩片区4个,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大力发展富硒农牧业,在高店选址新建富硒农业产业园,建设富硒产业基地2万亩,年生产富硒农产品能力达5000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竞争优势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牌4-5个;加快引胜沟绿色产业园建设,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和乡村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全省规模最大的万栋拱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及休闲观光园区;继续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新增温室和改造温棚5000栋,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重点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工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产地初加工,有效串联一、二产业,努力增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推进农业创新发展。加强与无锡市惠山区农业园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内外高校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重点农牧企业与科研院所实施“高位嫁接”,深入开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着力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牧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科技转化基地,实现“借力发展”,推动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标准化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着力突破种质优化、种植标准、规模养殖、产地保护等关键技术,提升农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借助惠山区产业优势,发挥乐都区资源优势,促进两地互补融合,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一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产业提升发展。到2020年,力争将我区打造成全市生态农业的先行区、循环农业的示范区、高效农业的样板区。持续提升农展会品质,通过融入文化旅游、商贸论坛、多边合作等多种元素,借势互联网、物联网力量,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做好全方位营销工作,打造全国乃至“一带一路”知名“农”字号展会,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平台。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金名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错位竞争,借助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力打造乐都旅游新格局。以民小一级公路为轴线,重点发展温室蔬菜产业和樱桃为主的特色果品产业带,形成白色温室+绿色樱桃树、沙果、软梨基地等旅游风光带,打造乐都区高庙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区;以寿乐王家庄、王佛寺等农产品旅游特色村为中心,依托现有的老爷山风景区和设施农业基地,打造环引胜河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带;充分挖掘南北山田园生态、宗教、射箭、赛马等特色文化,整合南山瞿昙寺、药草台、央宗峡谷等历史民俗古迹和区域内生态资源,打造南山片区民俗养生和人文旅游区;北山依托特色种植以及北山林场等农业景观和昆仑道观、水峡、冰沟奇峰等景点,建设北山田园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到2020年,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翻番。

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聚焦重点区域,把南北山9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重中之重,紧盯最困难地方,瞄准最困难人群,扭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坚定实施“八个一批”“十大扶贫工程”,落实好对口帮扶协作等扶贫工作机制,围绕田园综合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光伏产业等产业发展做文章,推动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向深层次发力。坚持扶贫扶智并举,发展种养复合产业、电子商务、光伏发电、旅游扶贫等具有乐都地域特点的新型扶贫产业,形成多种扶贫模式,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确保到2020年,易地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打造1个扶贫带动的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乡(峰堆乡)、两个田园综合体(寿乐镇、瞿昙镇)、九个产业示范园(高店富硒产业园,峰堆、中岭种薯产业园,下营生态养殖产业园,达拉饲草种植生态养殖产业园,蒲台油牡丹产业园,高庙清泉、洪水龙田为主的大樱桃产业园,光伏产业园,虎狼沟循环农业产业园,达拉白草台土族、碾伯下寨河湟民俗、峰堆卓仓部落旅游扶贫产业园),全面实现乡有产业园、村有产业示范点,产业规模基本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有效解决,脱贫任务全面完成,贫困状况彻底消除,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四)突出区域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历史根脉,在培育新兴产业上走在全市前列。

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深度挖掘乐都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加强统筹规划,以瞿昙寺、央宗寺、老爷山、冰沟等特色人文自然景观为点,着力打造特色景观点;以湟水河为廊道,高质量、高品质建设一批旅游景观带,着力打造湟水河旅游生态活力轴。通过依靠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着力将乐都打造为以自然观光和人文体验为基础,以城市休闲为主题功能,以全域旅游为基础产业的休闲旅游地区。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5%以上,贡献率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按照“一心一廊两翼”旅游发展格局,围绕“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和新型旅游产品供给,补齐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短缺和旅游线路单一的短板,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改革创新、提档升级。坚持“抓大景区、大抓景区”思路,以瞿昙寺和柳湾彩陶两大景区为龙头,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文体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瞿昙寺景区、卯寨景区、药草台景区以及鳯山新城(特色小镇)、瞿昙文旅小镇、七里店民俗文化村建设,启动央宗景区建设和柳湾遗址公园建设开发,打造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项目。按照国家A级景区建设标准和全域旅游建设要求,建设景区供水供电、垃圾收运、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修建自驾车营地、导向标示系统、环保安全系统等营地配套服务设施,避免碎片化和重复建设。加大投入,全面升级现有景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景区的整体品质和美誉度。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构建南部山区民俗文化游、北部山区休闲乡村游、南北山大通道自驾游、百里河湟文化观光游四条精品旅游大环线,实现与全省“三大景观廊道”文化旅游互联互通,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交通无缝衔接。重视旅游产业“大平台”打造,全力保障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备,启动建设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餐饮住宿、演艺购物、监控监管等于一体的乐都游客服务中心,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引进和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形成商业集聚效应。到2020年,新建改造3家星级酒店,非星级宾馆10家,增强旅游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实施5A级、4A级精品景区创建和提升计划,提升观光旅游品质。扶持壮大1-3个旅游发展影响大、带动作用强、服务品质好的旅行社龙头企业,并将业务打入全国范围。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制定乐都区“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三年内计划新建改建厕所4.2万座,确保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目标。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40家,旅游接待点累计达到300余家;新创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10家,累计达到80余家。到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旅游人均消费达到450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15%以上。

加快文体产业发展。依托高原独特自然环境优势,继续高标准办好环湖赛、全省健身滑雪大赛、全省农牧民篮球赛、全省乒乓球锦标赛和民族民间赛马活动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打造多元文化品牌。积极申报建成国家级、省级训练基地1-3个,新增高标准业余训练布点规模10个,创建省级体育人才培训基地1处,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2所,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坚持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产业园、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村、书法广场、药草台高原运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瞿昙寺、柳湾彩陶、射箭、书法、民俗文化等文化体育产业,扶持2-3家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体育品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文化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物流电商产业发展。发挥乐都在兰州西宁城市间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体系,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一环,大力发展物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大型流通企业,到2020年,至少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骨干流通企业;合理规划并建设大型仓储物流配送基地项目,2020年建成投运。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完善乐都区电子商务平台,依托“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建设全区管理服务信息化综合云数据服务中心,完成区级平台软件开发、硬件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升级;健全区、乡、村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力争完成180家数据采集终端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立乡镇、村两级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基本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格局;结合新型农业现代化试点建设,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家,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智慧农业示范企业15家。

加快金融业发展。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金融业扶持区域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构建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经济平稳运行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实现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与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良性互动。着力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通过每年推荐3家企业到省股权中心挂牌融资等方式,持续扩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力争全社会融资规模实现“三级跳”,到2020年达到百亿元规模,银行业存贷比达60%以上。积极开发城乡金融市场。持续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结合农村土地承包和宅基地“两权”抵押,加大金融服务供给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设立一批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微银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多种新型金融组织,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到2020年,全区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改革走在全市前列,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部消除,实现全覆盖。全力打造供应链金融。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在推进健康养生、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富硒产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型能源等上下游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创新性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支撑,力争小微企业申贷率达100%。打造金融人才“高地”。一方面,通过探索实行政银人才双向挂职和与惠山区“飞地”人才交流锻炼制度,选派干部到银行机构、惠山区挂职锻炼,培养更多本土金融人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优秀金融人才引进,建立稳固的人才留储机制,解决我区金融人才短缺问题,为全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五)继承历史传统,重振乐都教育,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走在全市前列。

乐都自古崇文尚文,积淀深厚,教育作为乐都一大品牌,是全市、全省教育事业一面鲜明旗帜,具有鲜明的基础优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乐都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挖掘和打造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及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打响乐都教育品牌,全力推进乐都教育向优发展,打造全省教育强区,成为全省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增强乐都吸引力,支撑乐都城市发展需求。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依托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工作,持续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创新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干预模式,全面提升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水平,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区、乡、村学前教育网络,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善办园条件,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在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上形成“乐都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20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中小学内外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教师、家长和学生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义务教育的公平化、均衡化和优质化程度居于全市前列。实施好学校布局调整、“三名工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和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四大重点工程,推进海东市高级中学、朝阳中学、城镇第二完全小学等一批城市规划建设的高中、初中及幼儿园。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区校园网建成学校比例达到80%,互联网接入学校比例达到100%,所有教室建成网络多媒体教室。不断促进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数量及结构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着力解决“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100%

全面普及高中及职业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区“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名学校”工程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按照省定特色高中标准,制定和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计划和高中学校特色创建工程方案,加大特色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由个别重点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由统一发展向特色发展、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发展转变, 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多元化的需求。2018-2020年,全区高考重点率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乐都深厚的教育人文传统,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深入推进玉树州海东民族高级中学项目建设,打造全省一流民族示范性高中和民族高中教育标杆。继续加大民族教育发展和高校建设,吸引拟建的青海理工大学、果洛高级中学落户海东,加快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基地打造步伐。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用性,积极推进职教攻坚计划,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海东市下达的“4.55.5”的职普比目标,有效化解普通高中升学率和职业教育规模化两大难题。

积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到2020年,全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将健康养老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引进融合高端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健康养老项目,加快三甲医院、万张床位高端养老商住小区和万户养老庭院、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建设。兼顾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丰富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全力加快推进养老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以引胜沟仓家峡等生态资源、瞿昙寺等文化资源、老爷山等旅游景观以及引胜沟有机农作物采摘基地等为依托,配套布局养生静心、登山强心、健康舒心、养老安心等养老功能区,打造青藏高原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健康养老基地、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社区,带动和承接高海拔地区养老人口向乐都转移,进一步反哺乐都教育。

(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强化城市管理上走在全市前列。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区、湟水河两岸、南北山绿化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绿景盈城、绿文并重、绿脉交织、绿网通达”的“山水、森林、人文”城市生态体系,努力把乐都打造成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城市。

扎实开展城市绿化工作。加大城区绿化。把城区绿化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乡村林果化、道路林荫化、院落景观化的思路,制定城市绿化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大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森林公园建设,完成朝阳山山体森林公园、央宗、药草台等“五大公园”建设,并将上北山省级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达12%以上。到2020年,城区绿化提升改造全面完成,19个乡镇到城区主干道绿化基本完成,朝阳山片区绿化养护达到园林城市标准,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构筑以城市生态廊、带为重点的环城绿圈和绿色景观带,形成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大湟水河两岸绿化。持续开展湟水河两岸绿化景观提升工作,种植更多的树木,打造更多的新景点,将现有的绿道进行进一步延伸和拓展。重点做好西起高店镇湾子村、东至老鸦峡约47公里的可视范围内的造林绿化和22个沟岔口绿化的提档升级,增加城乡可视范围内绿化率。同时,沿绿道修建一批绿道公园,通过修建景观墙、文化角、公厕,安装健身器材等,沿河打造一批集赏景、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公园,让秀美湟水河穿城而过,使更多人享受到绿道带来的福利。加大南北山绿化。继续强化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工作机制、工作合力,持之以恒推进南北山绿化,实施好重点防护林、天保二期等绿化工程,高标准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多方争取资金,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南北山造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后期管护机制,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生态效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典型,形成全民绿化大格局,让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全域管理”理念,以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围绕城市出入口、湟水河两岸等重点区域和节点,扎实开展美化亮化工作。突出环保问题整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核查销项。制定环境保护三年提升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色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建立常态长效环境保护机制,夯实绿色发展根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序推进“三创”工作,着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重点对城区、农村、集镇、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持续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力推进“河长制”全覆盖,加大污水管网改扩建力度,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结合部污水截留、收集,提高污水收集率。综合推进工业废水治理,重点实施海东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亚行贷款项目(乐都非主城区河道治理工程)、工业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程,启动涉水企业清洁化改造项目。实施重点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完成汤阿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企业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制定并启动实施乐都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结合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好158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七)发挥比较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走在全市前列。

按照“高新轻优”新型工业发展路径,重点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主导产业,促进工业保存量、抓增量、提规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培植壮大装备制造业、装配式建筑、建材、水泥、玻璃等行业,淘汰一批高载能、高污染以及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的行业,着力构建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互为映衬、产城融合的现代工业。三年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8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总量均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指标之内。

抓好以工业园为重点的工业集群建设。以工业园为引领,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产业延伸、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坚持工业园为引领,以建设高端装备制造、PVC、新材料等产业基地为目标,借助对口帮扶地区先进工业发达和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整合优势,健全合作机制,扎实推进一批与园区主导产业关联配套的绿色环保项目入驻,不断充实园区产业发展,增强园区发展基础。同时,以探索建立帮扶合作共建产业园等方式,进一步深化东西协作,带动工业园加快发展,力争将工业园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的窗口、城市建设的亮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在全省县域工业园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2018-2020年,每年新进工业项目10项,重点推进玻璃下游产品加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华高轴承套圈、正宁兴再生资源等项目落地建设,确保PC装配式建筑基地、顺通管材、九易印刷、智鑫电器等项目投产,接续形成新的产能。积极促进康泰大压机与中钛集团收购步伐,有效打通资金、资源通道,尽快释放产能。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新增1家上市公司,填补我区无上市公司的空白。到2020年将乐都工业园打造为百亿元产业产值基地。深入实施水泥、铁合金专项对标行动,持续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行业排查治理力度,转移淘汰一批高载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烁华、九通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工作,尽早达产达效。

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创业创新工作力度,依托现有创业园,打造中小微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培育平台,把现有企业培育壮大和引进符合产业政策“高新轻优”支撑性产业项目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力争做到项目培育“大小兼顾”,围绕农机加工、畜禽屠宰、饲料加工和第三产业发展,三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民营小微企业150家,有效激活经济活力。积极推进“个转企”“下转上”“低转高”“小转大”行动,对重点培育企业逐一制定“一企一策”上规模培育发展计划。2018-2020年,计划新增规上企业10家,新培育产值超百万、千万企业各11家、亿元企业4家。

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大力支持光伏新能源项目发展,重点对投资18亿元的龙源格尔木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200兆瓦风电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中广核新能源(乐都)有限公司3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做好服务工作,争取2018年动工建设,2019年实施完成。加快实施光伏扶贫产业,打造141个贫困村的70.5兆瓦光伏集中式发电项目光伏扶贫项目产业园,在乡镇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力打造乐都光伏谷。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进经济提速提质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力,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部位,制定乐都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借助青洽会、西洽会、农展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和与惠山区结对帮扶契机,加大力度“走出去”招引一批关联性强、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在招商引资力度、广度和招商选资精度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领导领衔招商”,突出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实现优秀项目、优秀人才、先进理念等先进要素向乐都聚集。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0%

强化为企服务环境建设。把为企服务工作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使命,进一步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加大企业、项目服务能力建设,减少项目前置不必要环节及成本,成立项目“一对一”服务工作队伍,在征地、拆迁、投融资环境和行政审批上实行全方位项目跟踪服务,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加快立项、在建、竣工、投产进度,为项目从“落地”到税收“开花”做好软环境建设,全区行政效能、服务能力和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八)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最终目标,以加大宣传教育为手段,在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上走在前列。

进一步加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导向性,厚植城市理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强化农民向市民的全方位转变,不断提升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让热爱乐都、建设乐都、奉献乐都的精气神不断汇集凝聚,形成强大共识,为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道德支撑。

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在已有的创建基础和经验上,持续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创建程序,努力扩大创建覆盖面,力争到2020年,全区“五星级文明户”比例达到家庭总数的30%左右。进一步活跃和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引导群众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环保的新生活观,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深入实施农村地区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继续加大创建“最美家庭”,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推选评比,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引领乡村新风尚,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强化干部职工素质。全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日常做起,争做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表率,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不断提升全区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气。要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一项追求的事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朝气、争先进位的志气、攻坚克难的锐气,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展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 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努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强化市民整体素质。因地制宜制定乐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纲要,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法治、文化、健康“五大素养”塑造工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式和不良生产生活习惯。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征集制定《市民文明公约》,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等行为准则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全力以赴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准备工作,把全区上下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广大群众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推动创城工作上台阶、见成效,力争到2020年,市民整体文明素养较当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让城市赢在文明,赢得尊重,让乐都真正成为更多人“心向往之”的城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行动,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制定专项工作任务分解计划,编制工作台账,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确保三年目标全面完成。

(二)强化综合协调。统筹协调土地、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优先向区域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在简政放权、产业发展、投资、财税激励、土地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金融支撑、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三)突出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第一抓手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狠抓项目建设、项目竣工和项目投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项目投资计划顺利完成,形成接续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

(四)优化服务环境。着重打造企业发展软环境,全力保障企业发展要素,积极为企业解决问题。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快项目落地步伐。特别是对重大产业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五)严格督导考核。高度重视目标考核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会同区监察委、考核办、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和单位,定期对区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

2018611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6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