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的几点思考
浏览:1349次 时间:2023-07-12 来源:乐都区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农村公路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提高农村公路的运行效率,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促进农村公路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发挥农村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海东市乐都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地区,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下辖2街道、18个乡镇,354个行政村,总人口28.66万,其中农村人口16.3万人。目前,全区20个乡镇(街道)全部通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20个乡镇(街道)中高店镇、雨润镇、洪水镇、高庙镇、碾伯街道、岗沟街道、寿乐镇、瞿昙镇、共和乡下营乡达拉乡11个乡镇(街道)已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中坝乡、马厂乡、芦花乡3个乡镇整乡搬迁至碾伯街道,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蒲台乡、峰堆乡、城台乡3个乡镇正在实施四级升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预计2023年内通车,以上项目的建成,将实现17个乡镇通三级公路,占85%,尚有马营乡、中岭乡、李家乡3个乡镇未通三级公路。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公路全部通硬化路,通畅率达100%。全区现有一级客运站1座,乡镇等级客运站点19个,客运线路28条,营运车辆3536辆,乡镇(街道)客运站覆盖率100%、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100%,2018年乐都区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2022年乐都区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各乡镇普遍设立了邮政服务机构,投递网、绿卡网、物流网三网建设已显雏形。基本形成了以京藏高速、民小一级、乐化高速、G109国道为骨架,区、乡、村公路为脉络,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区域路网格局。

全区农村公路列入养护里程为2268.601公里,其中:地养国道一条48.47公里,地养省道3条220.87公里,县道20条333.61公里,乡道103条551.56公里,村道956条共计1126.67公里。道路养护以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模式,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以省补专项资金为主,区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性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为辅。

二、主要做法

1.完善机制、压实责任,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推动农村公路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严格按照“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设要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融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凝心聚力,克服困难,抓重点、补短板,将“四好农村路”发展内容明确纳入“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等工作方案中,同时,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到《乐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立“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持续完善乐都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机制和实施内容,不断强化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工作协调力度,层层分解任务,明确主体责任,全力抓好落实,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摆在加快城乡统筹协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高度,有效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一体推进交通运输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2.科学规划、规范程序,构建完善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积极建设经济路、打造资源路、开发旅游路,切实把农村公路建成人民群众的“民心路”“满意路”“致富路”,按照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的目标,编制《乐都区“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积极构建路线功能明确、规模配置合理、方案经济可行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通发展需要。近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交通项目,整合乡村振兴、以工代赈、东西部协作、车购税等资金3.9亿元,实施469.52公里的县乡道升级改造、旅游路、桥涵等新建续建项目31项,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老旧县乡道改造,完善全区互联互通、区域循环的公路基础网;串联旅游景区景点、产业园区、特色种养植业基地等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切实补齐一批“末梢路”,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便利交通,实现等级路比例逐年提升,农村公路铺装里程高于全省平均值。民小公路、鲁大复线等道路建成通车,109国道完成拓宽改造,“结构合理、能力充分、高效畅达、外通内联”的交通骨架基本形成。配套建设虎林桦林公路、卯寨公路等景区景点路网16.88公里,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实现等级公路占比逐年提升;投资2577万元建成区一级客运站,建成乡镇客运站5个,公交首末站2座,行政村招呼站329个,公交停车场1个、公交港湾602个,基本实现了“城区有综合枢纽站、乡镇有等级站、大村有候车亭、小村有招呼站”,切实完善了全区互联互通、区域循环的公路基础网,为全面打造“交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创新举措、管养并重,健全长效稳定的管养保障体系。

多措并举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建立健全“区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公路养护机制,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模式。健全农村公路“路长制”,构建以交通部门为中心、各乡镇(街道)为补充的管养体系,配备县级路长2名,乡镇级路长20名,村级路长354名,配备专职养护职工41名、各类养护机具18台,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纳入政府一般财政预算,同时,将“路长制”相关指标纳入对乡级政府考核中,把爱路护路纳入到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形成农村公路人人管护的浓厚氛围。全区以“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2022年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补助标准为县每年每公里5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2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750元,农村公路列养率和自动化评定覆盖率均达到100%,2022年的优良路率62.2%,养护工程实施比例均高于全省平均值,每年组织养护员以及脱贫户、监测户整修路肩、清理边沟,在不断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落细以工代赈政策。同时,深入实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提升工程,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事故多发路段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累计投资1333.24万元在郎白公路、高大公路等重点道路安装技防设施和安全设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深入开展路域环境整治,依法整治公路沿线乱修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公安交警、市场监督等多部门联合治超,在国道109线、鲁大复线等重点路段强化执法,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营造了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路域环境。

4.统筹协调、优化服务,完善高效优质的运输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交通运输、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整合,推进城乡交通运输“路、站、运、邮”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点,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推行以重点乡镇为枢纽、连接周边乡镇为节点、辐射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为通达点的公路运输模式,努力构建以城乡公交车辆为主,班线车、村村通为辅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网络,累计开通公交线路、班线线路、高速快客线路28条,投放公交车、班线车、网约车、出租车665台。同时,立足海东市首府建设,以生活生产运输资料为核心,投资1468.65万元建成投用电商服务中心及电商三级物流分拨中心,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通“最后一公里”,满足了周边商贸流通及居民生活配送服务需求。大力推进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化网点建设,建成引胜、瞿昙、共和等乡级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成21个邮政网点、19个电商服务站乡级物流节点,建成村邮站、邮乐购、邮掌柜、村级电商服务站、乐村淘等多类型的村级物流节点,实现全区20个乡镇(街道)、354个行政村物流网点全覆盖,实现所有乡镇货物24小时内得到中转,通过“交快合作”模式,解决客车运输“吃不饱”和快件运输“下不去”的问题。2022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3865.73万元,年均增长59.7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聚焦“建好”,资金缺口还很大。全区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南北两山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农村公路涵洞构筑物较多,路基、边坡、挡墙工程量大,每公里工程造价高。在国家货币政策收紧、区级财政负债较大,融资贷款能力减弱,加之农村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引进民营资本难度大,早期贷款进入还款高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十分匮乏,项目推进乏力。如双塔营至蒲台乡公路等作为当前我区急需建设的农村公路,但由于区级财政紧张,征地拆迁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费用较大,区级财政配套较为困难,项目建设进度也较为缓慢。

聚焦“管好”,管理体系有盲区。我区现行的公路管理模式是“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但对农村公路没有明确的界定,造成政策管理上的盲区,主体责任还未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特别是新建成的虎林至桦林公路、洪水坪易地搬迁村至店子村道路等农村公路,往往是乡镇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模式,委托给村委会进行管理,无专门的管理队伍,无专门的管理经费。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法律没有对农村公路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混乱,甚至在新建的公路上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现象。

聚焦“护好”,养护管理不精细。由于区级财政困难,稳定的养护经费来源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全区农村公路尚未完全达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标准。目前,农村公路每年每公路养护经费按国务院标准为:县级道路每公里一年是10000元,乡道每公里一年是5000元,村道每公里一年是3000元,日常养护资金达不到标准,无法保证养护设备的维护、保养。同时,乡道和村道由乡镇负责管理养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管理养护难度大。随着燃油税费改革后事权与财权的新变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养护队伍不固定、养护技术装备力量落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突出,缺养失管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南北两山山区,路基多为半挖半填方式筑成,山体滑坡、水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抗灾害能力弱,农村道路即使出现了病害也无法及时的进行维修或者根本就无法维修,道路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护和维持,继续发展下去就是再进行新一轮的道路建设,如此一来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养护生产活动正常开展。尤其是我区南北两山的部分乡村道路,地质条件差,养护不到位,导致部分路段损毁严重。

聚焦“运营好”,运营效益还很低。当前,民众对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多样性要求逐步提升,对农村货运物流的经济性、及时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部分脑山地区村社人口少、距离远,农村客运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全面强化。部分地区农客班线“开得通、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经营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农村物流网点仍不完善,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

四、对策建议

(一)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国家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从国家的大政策中积极寻找有利于我们争项目、抓发展的政策机遇,突出抓好省、市重点支持的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更加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秉承“建好路就是最好的养护”思想,分重点、分步骤建设一批县乡道改造、农村公路配套桥梁、林场道路、产业路、全域旅游公路、客运站场、绿色交通等项目,如湾子村至达拉公路、引胜沟湟水河大桥、民小公路东西互联互通工程、京藏高速西出口等,把农民脱贫致富路修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提高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增强农村公路晴雨通车能力,整体提高我区农村公路网的服务水平,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整合项目,优化基础设施保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要优先考虑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安排到新农村试点村和综合示范点及观光旅游区、畜牧养殖基地。特别是交通、农业农村、水务、林草等部门要加强项目对接,形成渠、路、林配套建设的项目沟通和联席制度,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渠道建设、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渠、路、林配套,经过2—3年的努力,打造出公路整治的亮点。如乐都区生态养殖场道路工程有效整合了下营沟生猪养殖基地、央宗林场道路、上北山林场道路等项目。

(三)强化保障,着力解决制约瓶颈。围绕“上讨、自挤、下筹”六个字,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要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思路,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四点”办法,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千军万马抓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交通、财政、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和村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按照各自职责,认真落实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所涉及的料场、取土、水土保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做好征地、拆迁和临时用地的征用、划拨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支持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加强监管,拧紧工程质量阀门。要把质量放在与加快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质量+进度=效益”的原则,一手抓加快要速度,一手抓质量求效益,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强化内部质量管理,提高质量责任意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制定并执行质量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到人。同时邀请公路沿线农民代表参与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现场督促指导,实现督查无缝隙、检查全覆盖、整改见实效;二是提高设计质量,严格执行现场踏勘、实地测量、精心计算和方案优化,而不是图上定线、室内套图(桥梁设计照搬“标准图”)拒绝设计文件千篇一律,与现场实际不符;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实验室作用,加强主要技术指标的控制。交通运输部门与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的单位联合,对农村公路路基路面的压实度和弯沉值、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等重要指标严格把关,出具质量检测报告,作为计量支付和验收的依据。以检测数据说话,严把检测关。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一条、达标一条;四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发生。要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财务监管,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廉政建设,严格实行“双合同”(工程合同、廉政合同)制和工程廉政档案制度,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廉政意识,真正把农村公路建成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阳光工程。

(五)管养并重,建立管养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全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以及“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和“市场招标、引入竞争”的乡村公路管护责任新机制,推行“村民承包领养”等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形成农村公路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乡村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

(六)加大宣传,提升养路护路意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标语等多种有效的宣传手段,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公路法》《路政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环保督察等有利契机,积极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要致富、先修路、护好路”的思想,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对农村道路边沟、路肩、路基进行维护加固,做好日常保洁,有效防止随意侵占、破坏农村公路现象的发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从根本上消除公路上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