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都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浏览:6937次 时间:2019-12-03 来源:乐都区政府

区委常委、副区长 宋剑

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是指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发展形态。2013“撤县设区”以来,乐都区作为海东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按照“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目标,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坚持“布局大框架、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原则,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速推进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大力实施基础项目,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上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乐都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部署,牢固树立“城市理念”“首府意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绿色宜居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一是路网体系不断完善。民小公路、扎碾公路顺利通车,乐化高速、109国道拓宽项目顺利推进;城区内瞿昙路、庆乐街、祥福路、祥瑞街、南凉路、鄯州大道、永乐东路等主要交通道路全部建成通车,滨河北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完工,“内通外联、一环七横六纵”的路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乐都聚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西沙沟湿地公园、海东市群艺馆及电视传输中心、海东市图书馆、海东市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七里店小学、城镇二小等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海东市体育中心即将建成,三河六岸水系公园开工建设。城镇公厕、城市大型停车场、垃圾填埋处理厂、易地搬迁安置点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进。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地下管网和管廊建设等统筹推进。

三是城乡建设加速推进。碧桂园、香格里拉·府西花园、公园一号、萨尔斯堡等房地产项目加快推进,海东假日广场即将开业。三河六岸、碾伯广场、河湾村等重点片区征地拆迁全面完成,河门村、下教场邮储银行等片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核心区累计征地拆迁952亩、6282649人,城市发展空间更加充裕。饮食城、东升市场旧城区改造项目建设完工,锻铸造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项目扎实有效推进,全面完成1000户棚改任务。高庙、瞿昙美丽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完成美丽乡村建设29个、农村危旧房改造1249户、人居条件改善工程1109户,新改建厕所7200座,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四是城乡环境逐步美化。大力实施城市绿色生态工程,高标准打造城市绿色景观体系,城区绿化面积达14.6万平方米,园林城市创建基本完成;扎实开展裸露地块景观绿化,人均绿地面积显著增加;“老鸦峡景观绿化”全面完成,“三峡”绿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力整治市场秩序,分别设置流动摊点和便民市场,按时段统一经营管理,进一步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强力整治机动车维修市场,引导有资质的店铺到工业园汽配城经营,实现了“市容”与“民生”双赢;加强规划执法力度,坚决有力打击违法违章建筑,2018年以来,依法拆除违法建筑25917.5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扎碾路、民小公路两侧建筑风貌改造提升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截止目前,城区人口达1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6%;城区规划区面积13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主管线达到6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0.8万吨,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100%;城市天然气管道达72公里,天然气普及率达62%城区内安装路灯1222盏,城市照明设施日益完善;已建成垃圾填埋处理场2座,日处理垃圾115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乐都区紧紧抓住“撤地设市”“撤县设区”等重大政策机遇,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执行力度不深入。《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海东市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施后,在近几年的核心区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城区主要地段控规覆盖率达90%以上,但各专项规划、专业规划还需及时跟进;部分乡镇落实《乐都区农村住房建设和宅基地管理实施办法》的严肃性还不够自觉,导致全区各乡镇规划建设存在无度、无序的现象,违法违章建筑存在一定程度的泛滥。

(二)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从全区来看,近几年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建设效果较乡村地区明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受资源禀赋的限制和传统历史的影响,农村地区产业化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主城区;受传统“小县城”思想影响,主城区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公共厕所、停车场、便民市场、道路等)建设未能跟上现代化城市发展节奏,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三)城市生态廊道不明显。根据城市规划和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核心区内以水系和道路系统为依托的生态廊道建设尚不完善,以绿色生态环境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的成果不明显,湟水河(主城区段)8公里河道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大峡到老鸦峡绿化带建设工程、三河六岸水系景观工程和秦剧团山体公园、大地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打通和建立生态廊道。

(四)产城融合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缺乏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且周围存在的小区大多为“老三线企业”居民住宅区,居住条件差;新城区(朝阳片区)目前正处在开发建设阶段,相应的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老城区受地理条件和历史影响,道路较窄、交通拥堵,人口密集、棚户区面积较大,不适合新产业发展。

三、对策建议

2013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于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美丽中国建设具体要求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指示精神,乐都区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坚持以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努力营造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奋力实现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中崛起。

(一)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高度自我区实施城市崛起战略以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方案,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因此,在生态生绿色的宜居城市建设中,更要坚持规划引领,全面落实各项规划设计。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刚性约束,统筹考虑宜居城市内涵要求,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开发规模性、风貌协调性管控,引领和带动高品质城市建设。坚持大手笔、高标准,统筹推进城市核心区与城镇建设,注重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质量,按照多规合一、精而管用的原则,研究编制便民市场、停车场、洗车场、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和设施规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二是强化规划管理。依法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实施规划管理制度,认真把好规划定位关、建筑造型关,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在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中,尽量减少营业网点房规划,压缩“门头房经济”。三是严格规划审批。不断加强规划监督,促进规划依法落实,维护规划严肃性,确保“一张图干到底”。同时,修订完善《乐都区农村住房建设和宅基地管理实施办法》,逐步扭转全区各乡镇规划建设无序的现象。

(二)加强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综合整治。以绿色生态环境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切实抓好降污减排与环境评估工作,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广泛宣传“一轴两带三心”生态框架体系,合理布局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与城市风道,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深入推进109国道、民小公路、扎碾公路、乐化高速沿线等重要路段绿化提档升级。继续实施环保清洁空气工程,主城区内全面实现机动车维修店铺、铝合金加工装潢店铺全部搬迁至中心城区外围工业园区,全面整治重点建设工地、拆迁工地防尘及主干道路绿化降尘,规范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有效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改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行农村清洁工程与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加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加大公共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塑造多元化的居住社区,以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导、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为补充并逐步并轨的新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渐消除“夹心层”,实现住有所居;深化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服务水平,全面彻底消除“大班额”,实现学有所教;健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病有所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失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实行城乡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和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条件改善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住房整体风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加大美丽城镇建设申报力度,整体提升乡镇发展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分年度实施党校家属楼、一中家属楼等54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群众居住舒适度。全面完成原锻铸造厂异地新建安置工作,彻底解决“老三线”企业困难职工住房问题。

(四)倡导绿色理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崛起的定位,加快建设乐都东西两端高速公路出入口、G109国道改扩建、乐化高速公路、乐互高速公路等高快速骨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主城区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年内实现引胜路、滨河南路建成通车,全面完成滨河北路改造升级工程;全力推进河双线、水峰线等乡道改造,加快推进鲁大复线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交通优化升级;加快完善停车场布局,结合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各小区合理安排规划停车位,探讨多种方式解决“停车难”与“交通拥堵”问题。按照《海东市乐都区旧城改造征地拆迁规划(20192024年)》,加快推进旧城区棚户区改造步伐,年内完成下教场建华街、河门村拆迁工作,2020年全面启动城中西门、下教场西片区等旧城改造拆迁工作。统筹安排城乡基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各项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各项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和共享。

(五)典型示范引领,打造生态宜居工程。围绕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建设目标,创新体制、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工程,包括凤山新城、碧水源二期等工程,以及三河六岸、大地湾湿地公园、秦剧团山体公园等生态景观功能区和卯寨景区、瞿昙景区等生态旅游休闲区项目。传承发扬河湟文化、彩陶文化,融合现代建筑特色优势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增加人文景观,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形成与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风格,着力提高城市品位。

(六)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发展城市灵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价值、品味和魅力。一方面,充分挖掘文化潜质。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文乐都建设,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重点加快瞿昙寺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柳湾彩陶遗址开发,建设鲁班亭景区,在开发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人文乐都魅力。同时,将城隍庙、西来寺、关帝牌坊等具有历史文化符号的古建筑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中,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凝聚人心,让城市富有个性,使之成为提振乐都建设发展的“精气神”。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各类媒体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积极开展地球日、能源日、熄灯一小时、减塑行动等活动,普及环保知识,鼓励群众自觉践行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加大公示公开力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环保知情权,鼓励群众监督违法行为,营造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同时,加强各种政策宣传,增强企业的责任感,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七)及时储备项目,完善城市功能设施。紧紧围绕兰西城市群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加快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及旅游业发展、扶贫开发、社会事业、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大手笔谋划,筛选、策划、包装和储备一批新项目,及时充实项目储备库,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便于对接,保证拿得出、用得上。牢固树立“主动对接”意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衔接,积极争取牵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同时,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全社会参与的办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方式,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项目运营成本,缩短项目实施时间,提升优惠政策影响力和投资环境吸引力。

(八)强化共建共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城管队伍严管严治作用。从严定责任,在城管、公安等部门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层层定区域、定人员、定时间、定标准,确保城市管理全天候、不失控、不漏管。从严管队伍,坚持人随事走,进一步下沉、增加一线管理执法人员。坚持奖惩双促、能上能下,强化标准导向,加强作风建设,推行刚性督查,以盯守靠牢、争创一流的管理成果,检验作风建设成效。从严抓整治,管理执法部门要敢于亮剑,对损害市容市貌的违法违章行为,严管严治、严查严罚,以“硬”约束推动文明创建深入开展。二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自律。牢固树立城市管理为人民、靠人民的意识,把“建文明城”与“做文明人”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多种媒介,采取专题专栏、揭短亮丑、曝光反面典型等形式,把广泛动员、深入宣传贯穿始终。在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和中小学生群体,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示范带动全社会破陋习、树新风。稳步推进“门前三包”商户自治,试行建立红黑榜、评比通报等方式,推动“三包”责任有效落实。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全方位发现问题机制,发动群众投诉举报、挑错监督,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三是优化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载体,整合现有城市网络资源、设备资源、线路资源,积极应用视频监控系统、通讯指挥和移动执法系统,建立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努力为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便利、快捷通道。探讨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数据整合,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平台与各管理部门管理终端联网,推动城市管理数字信息互联互通,使城市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