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进一步促进乐都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乐都区副区长李长龙
浏览:9097次 时间:2020-10-14 来源:乐都区政府

 

近年来,乐都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文旅经济全面形成。2019年全区机构改革后,区文体旅游广电局总管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关事宜。近年来,全区文旅产业稳健发展,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区博物馆馆藏文物1399/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非遗传承人31人;已建成各级各类旅游景区(点)90余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11家),星级宾馆5家,旅行社10家。除各类景区景点旅游外,全区的乡村游、体验游兴起,类似草莓采摘、瓜果采摘、农家农俗体验、休闲农家乐等旅游点共有 13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5家),规模化的乡村旅游点大量涌现,且发展壮大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青绣产业。近年来,全区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粗放到精致”的强势进位。撤县建区以来,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7.88亿元。2020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同比增长3%,实现旅游总收入3.63亿元,文旅经济全面形成。

(二)文旅项目全面推进。坚持重心下移,积极争取文旅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有国家级、省级名胜古迹6处,A级景区(点)11个,乡村旅游接待点136家。主要建成了迎宾广场、彩陶广场、河湟休闲广场、中心广场、碾伯广场、碧水园文化休闲广场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广场;青海第一碑林——河湟碑林(共建碑廊6条,长630米,刻碑500通);完成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4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投资0.36亿元,实施了215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投资160万的高庙、高店等7个乡镇文化站维修和社区配备图书、云屏图书借阅机项目。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全区300多个村业余剧团、歌舞队配备了服装、乐器、图书等文化用具。2006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08年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2013年被中国书法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10个乡镇、38个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和“小康文化村”。同时,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海东市乐都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等规划和卯寨等8个旅游重点开发村规划、桦林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完成了30个旅游重点开发村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明确了重点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业态建设发展目标,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旅游基本要素日益完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2019年,乐都区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三)文旅品牌全面提升。依托区域内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景观等独特资源,坚持协调联动,大力实施“旅游+”“+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旅游+文化”。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挖掘、整理和保护河湟文化、乡村文化及民间传说等;利用农村“年味”“乡愁”记忆和民族民俗等文化资源优势,结合“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南山射箭”和“瞿昙寺花儿会”等非遗文化,高质量举办“青海年·醉海东—乐都都乐过大年”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河湟古都·人文乐都”品牌影响力。二是“旅游+体育”。坚持以体育赛事带动旅游经济,通过承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瞿昙冬季滑雪大赛和北山赛马等大型活动,以体育赛事带动旅游发展,持续展示乐都旅游新形象。三是“旅游+特色小镇”。以重点景区景点为龙头,以特色村镇为节点,积极推进瞿昙文旅小镇、碾伯体育小镇、高庙彩陶小镇、寿乐农业休闲小镇和凤山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构建以旅游产业为统领的旅游小镇新格局。四是“旅游+农业”。依托独特景色、田园风光、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力推进高庙清泉樱桃园观光旅游采摘基地、寿乐镇休闲度假区、瞿昙镇卧龙谷休闲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集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荣获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五是“旅游+乡村”。围绕挖掘河湟民俗文化,打造农趣体验型专业旅游村,重点建设上下寨梨花村、石坡台沿生态休闲村、朵巴营民俗文化村、白草台土族风情园、新庄扎门卯寨景区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围绕农业观光、田园生态、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着重实施农家乐“三改一整”(三改:改厨、改厕、改房,一整:整理院落)工作,打造完成星级农家乐45家。

二、制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因素

(一)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乐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了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势。秦汉以来,乐都就是西北地区的一所重镇,是湟水谷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瞿昙寺、柳湾彩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湾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黄河上游规模最为宏大的人类活动古遗迹,发掘出远古墓葬1700多座,出土文物4万余件,涵盖了四种文化类型,前后不间断地延续了一千多年;出土的彩陶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创造的最早的生活用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文化底蕴之厚,在世界文化遗产史中屈指可数,被誉为彩陶王国。距城区20公里的瞿昙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以古朴的建筑、珍贵的文物、精美的壁画而著称于世,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汉三老赵椽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杨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但是,这些珍贵的、优质的、规模宏大的以河湟文化为基础性形成的旅游资源,却未能系统的、完整的挖掘形成具有产业链条的文化品牌,影响了优势文旅品牌打造。

(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力。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是依托在城市建设基础之上的。城市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乐都区旅游设施配套不够到位表现在:首先,资金投入匮乏,区级财政财力有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星级景区打造进展缓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其次,基础设施硬件不足,我区没有博物馆,无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没有标准的文物库房和展厅,珍贵文物无法正常展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势文旅品牌打造。第三,部分景区配套设施落后,缺乏专业旅游人才,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且智慧旅游、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跟不上,无法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亟需建设旅游大数据信息平台。如今,网红打卡点越来越流行,乐都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强、营销不力,没有形成网红打卡连锁效应吸引游客。

(三)旅游项目进程缓慢。目前,乐都区共有 17项文化旅游项目推进,总投资 7498万元,投资力度大、范围广。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进展不力,如瞿昙寺景区项目自2015年启动开建,至今还未完成。此外,由于投入项目众多、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精力分散,区财政配套资金跟不上,多数项目处于前期资金已投入、后期追加跟不上的境况,情况不容乐观。

(四)旅游业态不丰富。目前,我区按照“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海东“首府城市”定位,大力推进核心城区建设,但因处在转型升级、奋力崛起的关键阶段,城区内缺乏高星级饭店、连锁快捷酒店、餐饮等,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相对制约了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再有,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尽管我区旅游资源种类较齐全(风景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著名景区景点等),但未形成相呼应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较单一,开发建设水平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三、推动乐都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措施

推动乐都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紧扣“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现代化城市”和“奋力实现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崛起”的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突出文旅成就乐都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河湟地域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为加快青海建设文化旅游名省贡献力量。

(一)健全旅游承载体系,强化“多点支撑”。深度对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多点布局、串珠成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城一体化步伐,打造多点支撑的旅游承载体系。一是提升核心城区品质。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文乐都建设,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重点加快瞿昙寺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柳湾彩陶遗址开发,建设鲁班亭景区,在开发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人文乐都魅力。同时,将城隍庙、西来寺、关帝牌坊等具有历史文化符号的古建筑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中,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传承发扬河湟文化、彩陶文化,融合现代建筑特色优势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增加人文景观,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形成与城市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风格,着力提高城市品位。二是培育新兴景点。深入挖掘乐都历史古迹资源,充分利用我区70余公里明长城资源,主动融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同时恢复建设凤山书院、碾伯古城门、鼓楼等,串联西来寺、关帝牌坊、城隍庙等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将古城大街打造为具有浓郁河湟文化特色的文化长廊,提升我区文旅形象。三是做靓城市景观。围绕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海东核心城区目标,高品位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湟水河(乐都主城区段)8公里河道生态景观综合治理工程、大峡到老鸦峡绿化带建设工程、三河六岸水系景观工程和朝阳山生态公园、大地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打造山水田园、生态宜居宜城市。

(二)健全旅游业态体系,突出“多元现代”。突出创意创新和跨界融合,坚持在创新中推进融合,在融合中催生创新,实现旅游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旅游业态。一是深化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河湟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突出怀旧特色,推出探秘怀旧、修礼求仁、文体赛会等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河湟古都·人文乐都”内涵,打造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化休闲体验品牌。二是拓展农旅融合。找准农旅融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体验游,加快建设引胜沟生态农业、发展壮大洋芋花海艺术节、沙果文化艺术节、樱桃采摘节等农旅活动,打造特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品牌。三是创新康旅融合。依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带来的极大便利,配合推动康养基地建设,全力推进三甲医院及相关配套建设,谋划建设医资实力雄厚的专科医院,尽快完成区级医院搬迁工作,建成康体养老养生产业带,进一步推动康养旅游业与养老、生态宜居等的融合发展。四是做强商旅融合。组织企业积极参加青洽会、西安商品大集等重点活动,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参与乐都建设,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奠定雄厚基础。加快推进唐道高品质地产项目,积极争取域外金融机构在河湾片区设立分支机构,增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吸引新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积极培育时尚购物、集散交易等特色街区,吸引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入驻,做优做强“青海年·醉海东”大型文化活动,加大力度推广区域特色产品,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区域性购物中心,培育以购物旅游、商务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商贸旅游。

(三)健全旅游支持体系,体现“多维协调”。坚持旅游主导的理念,全面加强基础保障、空间保障和环境保障,形成全员参与、全域共建的旅游发展格局。一是优化基础设施保障。开工建设卯寨景区旅游环线,形成与寨子梨文化艺术节、彩陶博物馆、鲁班亭等景点互联互通的核心景区旅游通道环线。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柳湾博物馆周边道路和基础设施,加快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遗址文物勘探工作和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力争将柳湾遗址打造成全世界最大、最专业的彩陶遗址公园。加快国道109线升级改造工程,积极协调推进乐化高速项目,全力推进鲁大复线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河(西)双(塔营)线、水峰路等重点交通项目,争取G6高速乐都东西出口及乐互高速项目落地,强化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联结。二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坚持工业围绕旅游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工业质量提升年活动,积极利用区内“老三线”企业优势,进一步加快五二厂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原锻铸造厂生活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工业布局,承载“乡愁”记忆,拓展全域旅游空间。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加大美丽城镇建设申报力度,梯次推进瞿昙文旅小镇、碾伯体育小镇、高庙彩陶小镇、寿乐休闲小镇、达拉徒步小镇和大地湾凤山小镇建设,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提升文旅发展环境。三是改善旅游生态环境。以绿色环境引领生态旅游发展,加强城市核心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合理布局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与城市风道,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深入推进109国道、民小公路、扎碾公路、乐化高速沿线等重要路段绿化提档升级。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全面整治重点建筑施工企业、拆迁工地防尘,规范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积极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厕所革命”,加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全力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健全旅游保障体系,落实“多方发力”。目前,乐都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统筹力度,力争2021年将乐都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是抓项目,强化支撑力。重点打造“瞿昙寺-药草台旅游景区”“卧龙山庄乡村旅游示范区”“卯寨景区”等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上,根据全域旅游规划,辐射带动高庙柳湾、碾伯下寨河湟梨园和七里店民俗文化村旅游。同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打造湟水河沿岸河湟民俗文化体验游、南部山区民俗文化游、北部山区生态休闲观光游和南北山大通道自驾游四条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实现与全省“三大景观廊道”文化旅游互联互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要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档升级通景公路,加快旅游乡、村道路硬化、美化工作,全面实现“村村通”“景景通”无障碍旅游。以厅市共建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为契机,以大文旅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河湟文化产业、产品旅游化转化和A级景区、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提升为切入点,打造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抓活动,强化助推力。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活动,持续举办“青海年,醉海东”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继续举办丝路花儿艺术节、梨文化艺术节、环湖赛等文旅活动和农展会等重点农旅活动,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力。大依托重点景区文化特色,打造景区节目演绎,力创作诸如《瞿昙寺之谜》等宣传片并在主流媒体播放宣传,进一步对外宣传乐都、提升乐都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抓环境,强化吸引力。优化投资环境,包装优质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强化酒店、餐饮、购物等文旅服务设施建设和标准,加大业务能力培训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强化对景区、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的监督管理,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整体提升旅游发展环境。